2025年3月29日,上海——一场以“心手相牵志愿情,融合畅享无障碍”为主题的长三角联动融创汇在沪成功举办。来自沪苏浙皖四地的检察院检察官、媒体记者、公益律师、青年志愿者及公益组织行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创共推志愿服务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深入发展。管理学院副院长康丽及无障碍管理专业的志愿者学生代表受邀参与,以青年视角见证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突破。

图为师生团(康丽、郭紫莹、张金意、张俊鹏、陶逊)的活动邀请函
本次活动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联合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举办,旨在通过多方参与,推动志愿服务法治化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深度融合。会议围绕公益诉讼、志愿服务、残障融合等议题展开。
新局:公益诉讼与志愿服务协同赋能无障碍环境建设现代化
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吕世明会长作“宣贯两办志愿文件,倡导无障碍志愿精神”的主旨报告,领会贯彻两办文件,深刻诠释无障碍与志愿服务融合的时代价值。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厅徐向春厅长介绍了公益诉讼的发展历程。十年来,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推动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累计办案量超过超110万件,覆盖包括无障碍环境建设在内的14个领域。特别提到,“益心为公”平台的实践成果,推动无障碍志愿服务与公益诉讼深度融合。

图为穿着深蓝色夹克的吕世明会长讲话
融合:志愿服务立法,解锁“人人可为”新生态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孙计领副教授以《志愿服务法治化与激励保障机制探索》为题提出“双向立法”理念。他强调,志愿服务需从“自愿无偿”转向“制度保障”,并通过教育激励、荣誉表彰等机制激发社会参与,可以实现人人可为、处处可为的志愿服务生态。对此学生代表表示:“无障碍管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系统优化。通过立法保障与激励机制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志愿服务生态。”

图为穿着白衬衫和黑色西装的孙计领老师讲话
反思:撕掉标签,残障融合需要“双向奔赴”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保护处项目官员李侁瑞以残障融合体验工作坊的形式,介绍全球残障儿童青少年发展概况,讲解儿童权利与残障融合命题的内涵与意义,“残障状态可以是流动的,每个人都会有残障体验,残障人群也是普通人,与其讲残障人群融入我们,不如说我们应该双向奔赴。” 同时表示媒体报道残障议题时应将残障人士作为权利的主体。

图为穿深蓝西装的李侁瑞指着大屏幕讲话,屏幕内容是为全盲的伙伴描述一张图片
实践:从盲人电影到AI导航,科技赋能“无碍”生活
活动展示多项创新案例:上海无障碍电影公益解说团队十年服务超万名视障群体,AI导航机器人破解室内盲道难题,芜湖市爱心助残联盟整合五大板块推动残障事业。会后,同学们与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协会志愿服务法治研究专委会副主任王荔,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协会无障碍环境促进委员会副主任骆燕,无障碍智库专家吕志强,上海市无障碍电影公益解说团队负责人曲大鹏等一线实践者深入交流。

图为同学们与曲大鹏、李侁瑞、王荔、骆燕、吕志强在餐厅和会场的交流合照
未来:以青年力量推动社会变革
活动落下帷幕之际,一位学生表示:“我们看到了课堂学习的理论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生根。这种从课堂到实践的跨越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带队教师总结道:“无障碍管理不仅是学科,更是使命。期待更多青年以专业知识破除偏见,用志愿行动搭建桥梁,让‘融合’与‘无障碍’从理念落地为日常。”

图为全体合照
长三角联动融创汇以“法治+科技+人文”三力共振,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新范式。管理学院师生代表团以专业视角与志愿热情,展现新时代青年在无障碍事业中的担当。未来,管院学子将继续以行动书写青春答卷,让“有爱无碍”成为社会文明的鲜明注脚。(文字/郭紫莹 图片/张金意 编辑/陆剑 审核/康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