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页
  • 领导邮箱
  • 校园门户
  • vpn
专业设置

【公共事业管理】

培养目标:专业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助残社会组织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运用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特别是残疾人事业管理工作,具有公共精神、博爱情怀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社会统计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残疾人事业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公文写作、慈善项目管理等。

就业方向: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体事业单位、残联民政部门,基层社区、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社会团体)以及相关企业从事行政管理、项目管理等工作。

专业亮点:

1.专业特色鲜明。专业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公共管理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恪守我校为残疾人事业服务的办学宗旨,秉承我校博爱塑魂的办学理念,坚持实施特色发展战略,与学校其他专业协调发展,围绕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了系列特色研究,专业建设成效明显,特色和优势突出,对提升我国残疾人事业管理水平,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负责人系国内公共管理领域知名专家。专业教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高层次人才方面,专任教师中二级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江苏省社科英才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5人。

3.实践体系完善。依托校内实验室、校内外产学研协同育人基地,建成了一体化、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课内实践、集中实践为基础,以专业社团、学科竞赛、资质认证等第二课堂活动为拓展和延伸,课内课外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4.发展渠道畅通。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培养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为学生的学习深造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同时学院也积极为学生考取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或专业研究生,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系统支持。


【劳动与社会保障】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长三角经济带,面向全国各级政府部门、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各类企事业单位、各类人力资源市场或劳务派遣公司、各级残联、助残组织及公益慈善机构等,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劳动和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和实务,具备运用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进行劳动事务经办、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公益服务、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具有博爱情怀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管理学、经济学原理、社会学概论、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统计学等。

就业方向:各级政府部门、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各类企事业单位、各类人力资源市场或劳务派遣公司、各级残联、助残组织及公益慈善机构,从事劳动就业管理、社会保险经办、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协调和处理等工作;以及从事基层社会工作及相关福利组织的管理工作。

专业亮点:

1.课程设置注重综合性。本专业属于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的交叉学科,依托本学院公共管理重点建设学科,培养四年制管理学应用型人才。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等三个方面,注重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专业特色,主干课程以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为主,根据主干课程的关联性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确立多门专业选修和实践课程。

2.能力培养注重实用性。在学生培养方面重视就业宽口径,重应用的特色,学生毕业可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在基层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工作;也可以在包含保险机构在内的一般金融机构工作。

3.师资力量注重层次性。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6人,博士12人,江苏省高校教师“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2名,“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3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

4.升学渠道注重系统性。学院与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培养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进一步上升的渠道。同时也会为学生考取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或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信息与知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