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页
  • 领导邮箱
  • 校园门户
  • vpn

追寻特教记忆传承博爱精神——记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

2022-11-17
阅读:288


从来不曾想,大学校园内居然有博物馆。江南的古典园林风格,配以江南小青砖瓦,雕花窗棂。以此创设追忆寻古,领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她就是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就坐落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校园内,这是我修身进益的梦寐之地,更是我坚定投身于特殊教育的起点。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序厅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专注于培养特殊教育人才的高校,它肩负了前所未有的使命。它更是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选址的不二之地。

作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的志愿者,我有幸在第39个盲人节陪伴众多盲人朋友参观了这所博物馆。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占地约两千余平方米,主要设有通史馆、技术馆、文献馆、体验区、成果馆、影视厅等展区。这里保存着2750多件与我国特殊教育历史相关的实物,3500多册历史文献。在这所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里,我仿佛穿越时空,目睹了特殊教育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以实物、雕像、图片、影视等形式记录了近现代特殊教育的起源及发展,让参观的盲人朋友对特殊教育有了一次追根溯源的宝贵机会,也对特殊教育一路发展的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我一直就偏爱史铁生先生的文章,而在技术馆中竟然有一史铁生作品《给盲童朋友》的原稿,让我惊喜史铁生先生朋友这个词来形容失明的儿童,给了他们平等的身份交流,他用实际行动做到了“世界以痛吻我 我报之以歌”。他的妻子2006将该作品捐献至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史铁生说:“我们不因为残疾就忍受歧视,也不因为残疾去摘取殊荣。我们既不能忘记残疾朋友,又应该努力走出残疾人的小圈子,怀着博大的爱心,自由自在地走进全世界,这是克服残疾超越局限的最要紧的一步。”除了这件藏品之外,有许多的盲文作品也可以供盲人朋友体会,他们也可以用新的方式“阅读”世界。跟随志愿者的生动讲解,参观精彩纷呈的实物展陈和图文并茂的的全媒展示,一幅新时代特殊教育建设的宏宽画卷在盲人朋友的心里徐徐展开。

 

技术馆史铁生作品《给盲童朋友》原稿


       《中国盲童文学》(85年创刊,徐白仑主编)      


中国盲文民族器乐符号集成


紧接着,我看到了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穆恩体盲文,它在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它虽然发明时间早,但却没有被广泛使用,因为它学习门槛高,难记难摸。说它是镇馆之宝是因为穆恩体盲文在中国大陆仅存6页,而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收藏的这是第三页。这种盲文主要由一些圆圈、折线、点组成,形体上只部分保留了罗马字母的轮廓,以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示文字,字体上都是凸起的线条形式,看上去像一种简单的线条


通史馆穆恩体盲文


在影视厅中,我又再一次观看了敬一丹老师的《博物馆九分钟》,她详细的解读使我对于中国特殊教育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中国特殊教育界的人和事一一向我涌来。从英国传教士威廉·穆瑞到晚清时期著名实业家张謇,从吴山聋哑学校的创始人龚宝荣、再到记录于优秀学生成绩单的的尹生。他们大多是“从特殊教育中来,又到特殊教育中去”。中国特殊教育学的学术大厦,就是在他们的手心里一点一滴地建立起来的,这棵树,不仅是中国特色,也更是世界特殊教育领域的一颗参天大树。我不禁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存在与虚无的交织常在脑中争斗,最终在重重思考下,一代又一代传承的特殊教育给了我从所未有的信念。我认定要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去,把真诚作为我走在路上的通行证,时时刻刻要记住的信条是感恩与爱。我们活在当下,我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为国家贡献微薄力量的好青年


通史馆实景图


我望向窗外,满目青葱映入了我的青春年华。我深感存有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不仅是我求知解惑之地,更是我的梦想实现的方向。今年正是南特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当我拂拭南特四十年的岁月印痕,穿越四十年的时光长廊,不禁热泪盈眶。四十年,南特在贫瘠的荒野领域上建造着神圣的殿堂;四十年,南特把希望的火种撒遍神州大地;四十年,南特爱日惜力,沉默地咆哮,无数的梦想、青春与爱在这个独特的舞台上激荡。南特在中国特殊教育领域有着不可磨灭的辉煌成就,它更是以“博爱塑魂”的校训精神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我相信在未来,南特也会在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留下浓墨重彩的那一笔。


 

体验馆盲人乒乓球桌

 

 

技术馆盲文写字板、盲文写字笔


 

技术馆盲文立柱


在博物馆体会历史的回响是为了迎接更美好的未来。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荣光属于青年。身处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我们一定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嘱托牢记于心,传承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精神,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在思想上向党看齐、在行动上跟党奋斗、在情感上与党同心,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作者: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22级新生朱笑一

指导老师:康丽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教师